地上其实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
2017-06-12 17:18:33| 分类: 摄影技巧 | 标签: |举报 |字号大中小 订阅
用微信 “扫一扫”
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。
用易信 “扫一扫”
生活,是记录在历史中的伟大。摄影,是复刻在生活里的平凡。大家好,欢迎收看这一期的《数码百科》,我是RR。时间如白马过隙,神离中,已经进入了冬至,在二十四节气中已经算是“岁末秋”,也可以说是在华北地区的深秋即将离我们远去。但这对摄影有什么联系呢?当然是联系甚大,深秋的景色是每个摄影爱好者钟爱的,杜牧的《秋夕》中这样写道: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天阶夜色凉如水,坐看牵牛织女星。”不难看出,深秋的美是让所有人都赞叹不已的!也可以说,深秋的景色就算是一位完全不懂摄影技巧的朋友也一定会拍的不错,主要就是素材本质的美。不过稍掌握一些技巧的话,当然是更好的选择了,那么接下来笔者就教大家几招技巧,让你留住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。
一:逆光拍摄配合达尔文效应
首先,我们来说说达尔文效应。试想一个画面,阳光从树缝洒下束束光线,感觉很唯美意境的既视感。这就是在摄影中习惯把这叫做“丁达尔现象”。在理论上,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,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“通路”,就是此理论的定义了。在平时的拍摄实践中,清晨,在茂密的树林中,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,这也是丁达尔现象。这是因为云、雾、烟尘也可以看做是胶体,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,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体。
同样,在拍摄前还是要掌握一些摄影技巧的。通常情况下,可以选择树荫背面较容易透光的逆光拍摄,尤其是午后阳光充足的时候是摄影的最佳时间,午后的树荫呈金黄色,此刻的颜色和视觉感都是最佳的,同样此时的空气质量属于干燥型。所以在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拍摄最好,这样我们在光线的垂直的方向观察,就可以明显地看到“生命”般的光线。在背光阴影的地方,画面会显得十分明朗。因此,我们可以选择背面的地方进行拍摄。同时我们需要控制好以下两点:一是白平衡,二是测光。一般晴天午后的时候,没有雾气的干扰光线的颜色会规避青白色,我们也可以手动设置白平衡去淡化幽深的蓝色,一般将色温设置为4000K左右比较合适,但如果直接将白平衡设置成“白炽灯”可能会导致画面过于偏橙。我们拍摄实践的时候,可以使用点测光的模式对画面的高亮处进行测光,快门速度不必很慢,一般只要可以达到相机的安全快门速度即可。
二:侧拍为主,搭配特写或远景
秋叶几乎是所有摄影爱好者对秋天拍摄的基本题材,但如何在这样浪漫却重复的场景拍出秋叶的秋韵呢?秋天的红、黄色肯定是画面主色调,我们拍摄时,一般都喜欢更偏暖的设定,让红、黄色过重,甚至让整个风景都蒙上一层红色,但这会让画面色彩和层次变得浑浊不清。秋叶的拍摄方法有很多种,其决定性因素在于你是否善用眼睛发现不同,学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同样的物体,为画面增加、减少一些元素,让主题更突出,画面更干净。例如如果你的整个树林里都是红、黄、绿一片,那么不如为画面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色彩。
拍摄这幅作品时,摄影者选择了仰视的拍摄角度;加上广角端的使用,树木的变形呈现向上聚拢的趋势,另外,为了避免画面中没有主体的凌乱感,选择将一大片红叶放在最前景的位置。为了更加突出这片前景,辅以适当色彩提取,去除多余的绿色和蓝色,只突出镜头前红叶的色彩,这相对来看,主题更加鲜明,画面也因为色彩单纯而干净了许多,同时,在后期处理时,辅以局部虚化,同时整体给画面增加了一些蓝色的冷调,表现出树林的神秘氛围,只是上图在处理的时候过渡稍显硬。
我们在拍摄红叶的时候,总被教导说要让红叶更红,黄色叶子要更暖,但其实,有时并不需要这样。在拍摄时,我们可以采取一大片黄色、红色的叶子作为前景,为了打破一片色彩的沉闷,可以利用深色有曲折线条的枝桠作为亮点。拍摄时,降低些色彩饱和度,提高了明度,给画面一种浅浅、暖暖的色调,可能这比起常规拍摄来看画面层次更丰富,也更有情绪,同时也多了一些让人沉静下来的力量。
三:颜色的搭配,辅景的丰富与和谐性
如何寻找光线和落叶最美陪衬,营造雅致的秋日小情调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。任何一种类型的拍摄,不管主体是多么漂亮动人,红花也得绿叶配,所以,其他环境元素对于渲染画面而言都十分重要,在拍摄秋叶时也是如此。
我们一般喜欢使用天空和远处的红叶、树木作为背景,虽然有了距离远近和色彩上的层次感,但不及下图带来更为强烈的对比感冲击大。当我们选择背景时,不妨考虑用色彩和质感更深沉的元素,如墙壁、岩石、小路、树桩、村庄或者人物等,它能帮你迅速突出主题,而且两者质感上的对比也能起到关键作用。拍摄地面落叶时,为打破一贯死板、枯燥,只有落叶的画面,不妨加入一些有生命的元素,简单的落叶满地顿时生动不少。
文章来源:天极网
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:
他们还推荐了: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©1997-2018
评论